我有一个幸福与不幸理论,先写的中二一点方便叙述吧,也算是对我之前某些无病呻吟的帖子的总结了
第一理论:破碎怀疑之心
应该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吧,突然感觉不认识某个字了,越看越不像。上网查的话好像是说这是“语义饱和”现象,
其实大部分事情都是经不起怀疑的,像是记忆或感情
关于记忆,人确实能记住很多东西,可也有很多东西是记不住的,尤其是画面
回想起来的画面都很模糊,而且模糊的很快,记不清细节,所以有人说,“拍照就是更放心的忘记。”
但是,感情呢?
时间好像一视同仁的冲淡一切记忆,然而唯有感情犹如浪卷的沙子。
好了伤疤忘了疼最好形容了吧,三分钟热度不也是情感的消退吗?
不止这些,如果加以怀疑的话,甚至就像不必等时间的海浪袭来,自己就可以主动推平沙上城堡
一切感情就如沙上城堡一样,稍加怀疑就会崩塌,好像一开始就不存在一样
我真的喜欢那个吗?
那个东西真的重要吗?
是这样的吗?
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吧。
只要有了“也就那样吧”的想法,就真的变成了“也就那样”的事,哪怕是再熟悉不过的汉字,反复怀疑下也会感觉陌生,感情也是如此
再坚定不过的感情,在有了怀疑的想法的那一刻,就变成了海市蜃楼一样虚无的幻影。
第二理论:情感界定之理
有的人喜欢吃苹果,那么,在这个人第一次吃到苹果之前,他喜欢吃苹果吗?
肯定也是喜欢吃苹果的啊,只是这个人没吃过苹果,还不知道他喜欢吃苹果而已。
同样的,对于@#%¥,我也不知道@#%¥是什么,不过,我一定对@#%¥抱有某种确定的感情
要么是喜欢,要么是讨厌,要么是其他的什么,比如可怜,嫉妒,羡慕等等之类的,总之是确定的感情。
后来经过了我的一定扭曲
对事物的感情,统共来说只有两种,好与坏,也就是喜欢和讨厌。
老实说,我对吃的不敢兴趣,要不是问我“你喜欢吃苹果吗?”这个问题,我根本不会想这个东西
或者说,即使你问了,我又能得出什么答案呢?
回想一下,在家中茶几上放着苹果的时候,有的时候没有像吃的欲望,有的时候却好似心血来潮一样没事拿一个来吃
那么,我能说我喜欢吃苹果吗?我确实对苹果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啊。
就像是让我在香蕉和苹果之间选一种来度过世界末日,如果有多个平行世界的话,可能既有选苹果的我,也有选香蕉的我。我对苹果这种东西,就是这么的随便。
但是,一定不是随便的。
一定有答案,要么喜欢,要么讨厌,可能有个中间地带,那种并不讨厌也谈不上喜欢的区间。
想必苹果在我心中就属于那个中间地带吧。
这有什么大不了的,中间地带就认为是喜欢咯
不讨厌就认为是有好感啦,这不是很好吗?
反正肯定是多一个喜欢的东西比多一个讨厌的东西好吧。那干脆就把中间地带那种并不讨厌也谈不上喜欢的区间全部划分到喜欢的区间不是最好了吗。
第三理论:绝对唯心主义
“我可以怀疑一切,但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
正如世上有着绝对的真理一样。我的人生也一定有着无需确认的,无法怀疑的东西。至少我应该这样相信着。
哪怕最后的解释归于生理学,基因,本能等等这些无聊的科学,不如说,正是因为人也是遵循科学的生物,所以一定有作用于人的真理
所以,哪怕是极少数,也是有着坚定的,明确的,所谓的幸福之事
人生的基数有多大呢,这极少数的幸福之事,也可以有许多吧。
至少,我应该这样相信。
这样,我的傲慢就有了底气,甚至于衡量所谓的幸福。
首先是我的人生没有后悔之事,也没有任何遗憾,什么遗憾后悔,真的遗憾吗?真的后悔吗?
很多事情,想起来就觉得也就那样的可以接受了,还有些事情会有淡淡的伤感
那再不然这样想,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既然都怎么做了,那么“不做这种事”肯定不是“绝对不想做的事吧/死都不想做的事”
既然不是“绝对不想做的事”,至少是像在那个“并不讨厌也谈不上喜欢的区间”一样,那么,干脆就划到“想做的事”这个区间吧
做想做的事,不是更好吗?
这样,就没事了
所以,我的人生没有后悔之事,也没有任何遗憾。
至少我可以这么认为。
然而,第二理论让我坚定对事物的感受,第一理论却让我亲自否定它
喜欢?好像没多喜欢。
好像没多喜欢?那就当成喜欢咯。
矛盾相消之下,便是虚无的黑洞
我失去了那种强烈的感情,说到底,情感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现在的我,还会有即使是吵着也像买的玩具一样的东西吗?小时候确实有过这种感情。
现在已经没有了,梦想?必须做的事?一件也没有。
虚无是否是不幸呢?
不过,就连虚无也可以否定。
这就是第三理论。
只要坚信着某处存在着,属于我的,绝对真物,我就不会陷入虚无主义,
而事实就是我的论据。
虽然并非永恒,不过确实,哪怕只是暂时的,有过强烈的感情,有过幸福的时刻。
为某部作品所触动,为某件事情而开心。
忘了在哪首歌,我看过一个评论,能通过互联网找出来也就不依托回忆了,大概是这样的
关于刻舟求剑
小时候只觉得这人好蠢啊,他难道不知道剑在江中心掉下水了,在岸边是找不到的吗?长大后才明白,在岁月的长河里,自己一次次的返回某个地方,想寻找那些自己曾拥有的东西,但却只能一直在岸边徘徊不停、寻寻觅觅。我想要回去的从来都不是某个地方,而是在那个地方所经历的美好片段,但可惜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连自己都不再是曾经的自己了,又何谈找回当初的东西呢。
所以说,故地重游又何尝不是一种刻舟求剑呢?
在顺着互联网找下去,还有些对其他词语的感悟,我看到知乎有个人写了篇再读成语
年少时笑《刻舟求剑》太蠢,笑《掩耳盗铃》无智,笑《邯郸学步》太憨,笑《东郭先生》无才,笑《削足适履》太傻,笑《杞人忧天》无谋。回首望去,原来笑的是现在的自己。
长大后才知道,刻舟求剑是一种遗憾,掩耳盗铃是一种放纵,邯郸学步是一种从众心理,东郭先生是一种侥幸心理,削足适履是一种将就,杞人忧天也不过是一种对未来的悲观主义,每一个成语都成了自己的生活。我时常觉得,我们这一生的所见所闻不过是温习了一下小时候学过的成语。
就连我自己也对某些故事有了不同的感受,葡萄架下的狐狸呀,飞向蓝天的丑小鸭呀之类的
人不可能同时拥有事物和对事物的感受,吗?其实我非常讨厌这种话,即使似乎说的是对的。
像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一个早晨我烧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变得轻盈了。”
这种话我都很讨厌,或者说不想承认。
我想我一定是犯下了贪婪之罪吧。不过我想要什么,或者说我想留住些什么,我自己都不清楚。
人生也有伤感无奈之事啊
若是能够肆意扭曲内心的话,人就能永远幸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