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理
很好的想法,不过并不适宜作为需要盈利化(不等于营利)的大型项目,不论是著作版权角度、文化因素还是商业模式。
土壤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正版化内容在中国国内的情况远远没有其他地区的规范完善:仅靠类似Dizzylab甚至Steam这样的数字分发方式还不行,传播与交流渠道也是一个大问题,专业的创作者论坛社区也越来越少;
这一点上独立游戏、插画制作,但凡设计艺术创作的领域都比较类似。(记得之前有人在站酷发作品被人扒下来做成盗版NFT大卖特卖,原作者无人问津、想维权却缺少权威平台支持,反而是盗版者反客为主了。)
其二是创作/共享的平台
自创作可以参考国外的SoundCloud、Bandcamp,以及时光机的文件存档(Wayback Machine Archive),这些都是可以参考的好方向。
商业部分在国内必然涉及到经营许可的问题,大多情况下这是需要规避的。
国内的平台,比如B站,目前还是容易受到上级政策的指示运营,缺乏自主性。
尽管仅是二次元考古音乐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至少参考“吓我一跳我释放忍术”,谁也说不准哪天就有“另一位忍者释放古神的手”再袭来一片祥和的音乐区,破坏交流氛围。
这是一个阵营问题,显然现在的大环境不适宜独立阵营生存,抱团取暖依旧是常态。
AI的那份建议,不说创业扶持补贴,仅仅是不被城管打压就已是侥幸(毕竟“浪费资源”)。
网易云和QQ音乐和B站同理。
不过据说很多日漫/ACG/特摄等日本文化的音乐在之前其实是一部分热心人士自主上传的,自主创作的UGC内容作者自行上传并不多见,
且多数也是有版权保护的内容(包括一部分视频平台的创作转录。当然后来有了声音播客,这规避了一部分问题),
版权部分实则由唱片公司管理,创作者能拿到的盈利分成应该还是取决于唱片公司的策略。可以很夸张的说是一个渔翁得利的现象,也可能比我想象的不同。
现实来说的话,个人比较推荐的方式是创立类似电台的播客门户,比如说“幻想乡电台”,尽管时至今日听电台的人算不上多,如今的互联网文化氛围也与以往不同,不过电台的模式也更为契合复古的主题。如果电台听的人多了,自然会形成传播效应。
毕竟,二十多年前也确实有记载当时的人们用VLC、各类AMP串流播放在线电台
(实际上,网络电台的文化,仍可在群晖NAS的Audio Station以及独立数播系统如Daphile、Moode、Volumio等产品可见,只是用户范围较为小众和核心化,如同无线电一样)
通过电台的定期/合辑推荐,培养了一定的听众基数,冷门音乐就能够仍被一部分人所听到。而我更希望实现的是,相较于传统的电台播客频道,听众可以自行查阅、选择所想听的歌曲,就像一个大型音乐图书馆一样。
Funkwhale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支持社交网络与Subsonic音乐库协议,
这意味着简单的开放一部分权限,就可以实现音乐库的自主上传共享,
而且共享的内容还可以跨越其他的联邦站点,即内容可以不是单一中心化分发的。当然作者的版权意愿仍不可忽视,不过仅内容传播方面来说,这可以减少一些失传问题。
由于本身基于社交网络架构,其实还可以实现乐评促进交流。
而Subsonic协议使得访客可以像使用流媒体平台或是共享emby那样,直接用手机app就可以轻松阅览播客门户,如果能够推行,这将减少听众对技术化网站式电台的印象隔阂。
当然,运营一个网站本身还是一个非常大的开销了,但个人认为相比创立一个商业化运营的公司/组织,小门面的网站还是更加务实、风险也更小一些。
这也算是我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构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