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b站时,看到一名退休的物理老师发了个视频,讲自己上课看到学生不互动、两眼空洞时的难受。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一些不正之风,想写下来。
第一是恶意揣测。视频里的老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上课都不举手互动。我想起自己以前上课、经常举手互动,可到中学时,慢慢就出现一种风气:你上课互动就是出风头、逞能。身边同学用怪异的目光看我,阴阳怪气地用“学霸”、“大佬”称呼每一个互动、爱问问题的人。后来班里就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都没有了。从初中一直延续到高中,大学搞了一个“举手回答问题赚平时分”的政策、倒好了很多。——以至于到现在,因为以前的经历,到现在别人喊我“大佬”什么的我都总是觉得很奇怪。
学校就是个小社会,发现社会中也有很多这种事。最有体会的是,有问题出现、明明很明显就是没人敢提出来——就你爱逞能、就你了不起。然后大家都不提出来问题,睁着眼看着问题出现了,最后有问题了不是想着怎么去解决,而是赶紧推脱责任找背锅侠。
第二种是贴标签、扣帽子。最先开始是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比如一些带有恶意的绰号、恶意的刻板印象。后来很多人受影响下、因为别人给自己列标签的行为、自己没了自信和自我认知,开始自己给自己贴标签了。
有时只是做了什么小事,就被扣上帽子、贴上标签,不光在学校,社会也很常见。
第三种是冷漠的人际关系。我印象里高中时有个很好的同学、后来他犯错被开除了。学校到处传他的坏话、嘲笑他,之前和他关系很好的同学变成骂他骂得最凶的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世态炎凉——大概是与“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类似的含义。我还在和这个同学联系,我不喜欢给人贴标签,无论你做过什么事、是什么身份,我希望我都能尽可能地去平等对待你,后来倒是有同学说我闲话了——你居然和那个xxx玩。不过对我倒是没什么太大影响罢了。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在社会中也如此。顺境之时、突然多出一堆朋友;逆境之时、离开你开始进行谩骂嘲讽,其实也可以鉴别信得过的人——真正最后留下来的,那便是真正的朋友了。
第四种是扭曲的竞争心理。记得考试成绩下来,每次最先知道成绩的绝对不是我、是我的舍友。我考得好、那就是舍友没发挥好、单纯我运气好;我考得差,那舍友就按耐不住自己心里的高兴了。尤其是上大学后,身边舍友看到我学习、要感到难受害怕的,看到我在玩、那就很安心,舍友直接帮我去查分、我连自己查分都不用查。
考得好的人,当我去问学习方法时,有的是开始讲述自己是多么努力、自己是多么聪明、优秀啊;有的是说自己就天天打游戏不学习。当我去借学习资料时,对方脸色瞬间难看到了极点。
考得差的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的是感到自卑——我就是废物,有的是开始嫉妒和恶意揣测——他爸有钱、题出的简单、他作弊了...
这种心理,在社会中也很常见。竞争本应是往好的方向发展、催生更好的东西,结果却诞生了很多人与人封闭、揣测、搞心机、心理问题之类的负面东西。生怕你比我强、偏要证明我比你好、劣币驱逐良币。宁愿我考20你考19,也不愿意我考99你考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