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总是主动比较、或者被拿来比较。
拿我自己举例子,上的什么大学、考了多少分、电脑多贵、去哪些地方旅游过,甚至到玩过多少Gal、玩过什么作品,都总是有人和我比较。
我能感受到的,是一种“比较心理”,而且比较普遍,或许经历过、亦或者见过。甚至能总结出一套具体的公式——
AB两人互相比较。假如B比A要好,A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
一是会想一万个理由去污蔑B:他一定是作弊了、这次题正好适合他,他虽然成绩好但也没用,他的缺点有很多很多......
二是自己找一万个开脱的理由:要不是我失误了,要不是......
三是A得出结论,我不比B差。
假如A比B要好,也是三个过程:
一是吹嘘与炫耀。我能做出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我的伟大精神品质。
二是恐惧与不安。假如我把经验分享给别人、被超越了怎么办?
三是得出结论:我要继续炫耀传教,但不能把真正的成功经验传给别人,否则被超越了。
这种心理在生活中很常见,我自己也总是处在这种心理中——存在即合理,我承认我也有过,并不可耻、无需自卑。但我觉得这样不好——意识到问题需要慢慢改变。
为什么觉得不好?
我觉得这种心理不好,觉得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迷茫。
上学经常有这样的事发生:看到别人都在学习自己在玩就心里发慌难受、看见大家都不去上课自己睡大觉也心安理得。总是拿别人做标准、缺少独立性,所以总要通过和别人比较的方式来找自己的定位。然而不同的人情况是不同的,只是和别人比较肯定是走不通的。要想清楚的是——我该做什么?什么是适合自己的道路和选择?我该做什么?活在自我,而非他人。如果一直通过与别人比较来寻找自我的意义,这样很累、也很不靠谱。
任何事都有两极化,在比较心理上,也有两种极端。一种极端是上文提到的,一味和他人比较而迷失自我;一类是盲目自大不与人比较而封闭堵塞。
最后提倡的是,要有对自己一份明确的定位、要有对外物的一份判断能力。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在二者间进行一个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