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不想睡觉、也不想学习或者丸游戏,摸鱼时随便写写东西。
近来在现实或网络中,遇到过很多生活不愉快的人。从作业写不完的小学生、到工作失意的上班族,不同年龄段的很多人。我喜欢听别人的故事,给我带来的不是情绪上的起伏,更多是一些思考吧。
如果要概括这些人共同的特点的话,我觉得第一个应该是“压抑”吧。
为什么压抑,我觉得主要是因为,人的天性和合理的欲望被禁止了。
一方面是有外部的原因,印象深刻的是,我小学生的弟弟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六点半下课,大课间不让出去玩。小学阶段的孩童,都有爱玩的天性、也更喜欢嬉闹些,然而这种天性和欲望不被允许。校园里挂上了“校园静悄悄”之类的标语、教导主任批评xx班级吵闹,天性和欲望被扼杀了。到了中学、大学、上班后,类似的情况也经常能看见。
另一方面,是外部因素影响的内在压抑,同学说,每次放假作业写完了、不学习玩手机总会有种愧疚感;上班族网友说,到点下班了、自己不敢第一个走。明明很合理、合规的事情为什么要感到焦虑害怕?我觉得主要是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上学时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作业写完了,家长老师过来:你还在玩,不能多写几张卷子?下课了,别人在教室学习你不能也学学别人?诸如此类,在很多否定、恐惧的声音下,人反而压迫自己了。潜意识里觉得——我就不该玩、我应该努力学习和工作,娱乐是错误的、可耻的。
在这种影响下,很多人就很压抑,玩也玩不痛快、学也学不下去、上班也不想上班。如果禁止刷手机,貌似没有其它娱乐方式了,不知道怎么去玩耍、怎么去享受。
第二个特点是“迷茫”吧。
从小到大,当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判断能力,总是被他人定义着,家长说你是什么样的人、老师说你是什么样的人,而生活的环境却总是压抑和否定的,在这种压抑和否定下,很多人开始感到迷茫,对自我没有认知。
印象里深刻的一件事,我的弟弟想要学习PS这款软件,爸妈告诉他:学PS是不对的,而且你根本学不会。从这件事上我能看到很多人、包括自己的影子。很多时候当我们有一些想法、有一些自我认知的时候,总会被外部压抑的环境所否定,自我认知这颗种子,还没发芽便被无情地铲除了——你是不对的,你是错误的。
于是很多人,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活在别人的行为里——比如今天别人都去图书馆我没去,今天别人都做了什么事我没做,我感到焦虑、我感到不安。
爸妈说我偏执、固执任性;朋友说我不善言辞、说我为人古怪;同学说我跟不上时代、会被淘汰。那么问题来了,我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我曾经思考这个问题很久,最后我觉得,我并不是被别人定义的存在。外部的信息只能起筛选、和参考作用,它并不能定义我是什么样的人。
如今,我很确定,我是一个冷静、理性、脾气和善、爱思考、爱学习的人,也是一个不拘小节、有目标并坚持的人。这是来自于我的自我认知。
那么,该如何做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的想法是,要确定自我认知。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我想要什么?每个人对幸福、对快乐的定义和理解都不一样,不能照搬、不能完全用别人的标准去审视自己,而是从自我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