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汉语词语,意为对于神秘主义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
在为了给小说找灵感的考据时,我找到了这个词语,我觉得这个可以符合我想写出来的东西的某些内核
“祛魅”(Disenchantment)一词源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
我在考据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段话
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在此具象化:当科学解释闪电,宙斯的雷霆便成了幼稚的拟人化。我们得到了真相,却失去了与万物对话的诗意。
不仅如此,我还找到了这段诗
厌倦!这灵魂的沉疴,它弥漫着
一种朦胧的恐怖,冷酷而沉默,
比恨更残忍,比爱更持久……
——你认识它吗,读者,这纤巧的妖魔.
——波德莱尔《恶之花》-致读者
刚好前者描述牧野由依,后者描述上月和一,当然,二者皆为我的分身
一个对现实感到失望,一个对现实感到无聊
有个视频名为【“第一次失望”这扇门我走了十年....】
“第一次失望”这扇门我走了十年....
这个视频里干过的所有事我都干过,真的,甚至也是和朋友联机一起干的,也确实是感慨万千,在考据的过程中,我让ai帮我形容这种感觉
题为:谣言的乌托邦
早年《我的世界》玩家社群中,萤石+水=天堂门的传说像一则口耳相传的童话。它不需要代码验证,只需一群孩子心照不宣的「相信」。这种天真恰似人类早期对神话的构建——用想象力填补认知的裂缝。
人类需要「第一次失望」来丈量成长的刻度。就像《哈利·波特》读者成年后重看结局,突然读懂「19年后」的平淡结局才是真正的魔法:从对抗伏地魔到送孩子上学,史诗终将坍缩为生活。
这段话也是ai说的,我想反驳的也正是这个,至少小时候我真的想快点长大,然后买个好电脑把配置不够的游戏全玩完,结果现在到是感觉好像没那么喜欢玩游戏了,这种“失望”多了就麻木了,与其说是成长,不如说是病变,
现在我倒是想到了如何写出来了,我准备调整一些叙事手法,